通导助手
通导基础知识
航行 | 关于丁坝,跑船时一定要注意避险
航行 | 关于丁坝,跑船时一定要注意避险!
通导基础知识 / 通导小知识汇总
63阅读2021-11-23

  船舶触碰丁坝事故成因分析

  长期以来,长江沿江各地构筑的堤坝,造成多起船舶触损事故,对船舶航行安全构成了威胁。据统计,十年间长江南通段小型船舶触碰水下丁坝造成的触损事故就达41起,直接经济损失约400万元。

  事故原因

  1.构筑堤坝时未考虑到或忽视了航道建设的需要,留下安全隐患。

  目前,长江仍然属于自然河流,河势变化不规则,航道冲淤变化频繁。建国后沿江各级地方政府从防洪护岸的角度,用石块构筑了许多丁坝,由于构筑的丁坝是从岸边横向伸向江中,从而改变了水流的流速,调整了水流的方向,很好地保护了河岸堤防,然而,由于构筑这些丁坝时,人们仅仅从防洪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能够充分考虑到或忽视了河势的变化和将来航道建设的需要,以至于一些丁坝越来越成为小型船舶甚至大型船舶航行安全的隐患。

  2.部分防汛丁坝坝体过长,限制了航道的自然拓展。

  随着水流的冲刷,沿岸水域会逐步淘深,航道向岸边延伸,但是由于丁坝坝体有的长达两百米以上,使航道不能进一步拓宽,使得航道的宽度被限制在不到两百米,不能适应不断增加的船舶流量,恶化了通航环境。有些船舶在航道中对驶相遇时,因为避让极易造成触碰丁坝事故。

  3.小型船舶选择靠岸航行,导致了触碰丁坝事故的发生。

  在设置航标时,航道部门重点在浅滩一侧设置了浮标,而靠岸的一侧设标较少,使得船舶上行驶,驾驶人员不容易找到下一个浮标,尤其是在能见度不良和夜间时,小型船舶由于缺少必要的助航设备,只能尽量靠近岸边,以便抓住岸行走船,容易造成小型船舶触碰丁坝。

  4.丁坝上没有设置内河交通安全警告标志。

  长江南通段是典型的潮流河段,涨、落时流速均较快,许多小型船舶由于马力小,池水浅,为提高航速上行时选择靠岸一侧航行。在涨潮时,丁坝被淹没,由于这些堤坝上没有设置必要的内河交通安全警告标志,如驾引人员对航道情况不熟悉,容易造成错觉,认为船舶虽然航行在航标外侧,但离岸边比较远,不会出现问题,结果容易引发船舶触碰水下丁坝。

  建议对策

  1.调整和拆除一些严重影响通航安全的丁坝坝体

  一些丁坝在构筑初期可能对防洪固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河势的变化和抛石护岸的普及,有些丁吧,不仅以失去原有的作用,而且还成为了限制港口经济发展和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潜在隐患,由于决定是否构筑,拆除长江防汛丁坝的是沿江各级水利部门,因此,海事管理机构应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及时将有关丁坝的碍航情况,以及船舶特别是危险品船舶触碰丁坝可能造成的危险,向地方政府汇报,争取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和督促水利部门及时拆除那些严重碍航的丁坝坝体,应采取其他更为有效的方法防洪护堤,从根本上消除丁坝对航行安全的影响。

  2.在一些重要的不能拆除的丁坝坝体上设置醒目的警告标志

  在一些有碍船舶航行安全的丁坝坝体上或岸边,建议由航道部门或海事管理机构按照《内河交通安全标志》的布配原则设置醒目的内河交通安全警告标志,提醒过往的小型船舶绕开被水淹没的丁坝坝体或在航道内航行,防止触碰丁坝事故的发生。

  3.海事管理机构应加大现场巡航力度和监控

  海事管理机构平时应加强巡逻艇现场巡航力度,加强监控,一旦发现事故多发水域小型船舶较多,应立即调派巡逻艇赶赴现场,进行交通组织,特别是在涨潮时现场的巡逻艇应提醒小型船舶在航标内侧航行,避开水下丁坝。

  4.新构筑丁坝,不得削弱交通能力,恶化通航环境

  1998年6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十三条二款规定:水利部门进行河道整治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航运的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部门对有关设计和计划的意见,因此,水利部门在新著丁坝前应充分征求海事管理机构和航道部门对设置水下丁坝可能造成的水上交通安全影响的意见,科学合理地设置丁坝。

  5.小型船舶的驾驶人员应当增强安全意识

  小型船舶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要求配置一些必要的助航设备,驾引人员对航经水域的航道、水文、碍航物等情况须进行必要的了解,购买一些必要的航行图书资料,船舶在靠岸的水道内侧航行时,应在规定的航路上航行,驾引人员应加强瞭望,一旦发现可疑水域应绕开行驶,当能见度不良时,应及早选择安全地点抛锚,不得冒险航行,消除侥幸心理,杜绝触碰丁坝事故的发生。

  什么叫丁坝?

A1.jpg

  丁坝(spur),又称“挑流坝”,是与河岸正交或斜交伸入河道中的河道整治建筑物。与堤岸构成“丁”字形,因此叫“丁坝”。

  丁坝的主要功能为保护河岸不受来流直接冲蚀而产生掏刷破坏,同时它也在改善航道、维护河相以及保护水生态多样化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能够阻碍和削弱斜向波和沿岸流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促进坝田淤积,形成新的海滩,达到保护海岸的目的。丁坝一般由坝头、坝身和坝根三个部分组成。

A2 丁坝平面形式图.jpg

  按照丁坝坝顶高程与水位的关系,丁坝可分为淹没和非淹没式两种。用于航道枯水整治的丁坝,经常处于水下,一般为淹没式。用于中水整治的丁坝,其坝顶高程有的稍高出设计洪水位,或者略高于滩面,一般洪水情况下不被淹没。

  根据丁坝对水流的影响程度,又可分为长丁坝和短丁坝。长丁坝有束窄河槽、改变主流线位置的功效;短丁坝则只起迎托主流、保护滩岸的作用。一般来说,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丁坝,多是用于航道的枯水整治,为淹没式丁坝。对于航道的中水整治,则应尽量控制在100—200m,以免严重阻水,形成紊乱的水流结构,危及坝体安全或者引起对岸、坝下游岸线崩塌。

A3.jpg

  按照坝轴线与水流方向的夹角,可将丁坝分为上挑、正挑、下挑三种。这三种丁坝对水流结构的影响很不一样。对于淹没式丁坝以上挑式为好,因为水流漫过上挑丁坝后,可将泥沙带向河岸一侧,有利于坝档之间的落淤。而下挑丁坝则与之相反,造成坝档间冲刷,河心淤积,且危及坝根安全。对于非淹没丁坝,则以下挑为好,其水流较平顺,绕流所引起的冲刷较弱,相反上挑将造成坝头水流紊乱,局部冲刷十分强烈。在河口感潮河段,以及有顶托倒灌的支流河口段,为适应水流的正逆方向交替特性,多修建成正挑形式。

  按丁坝的作用和性质又分为控导型和治导型两种。控导型丁坝坝身较长,一般坝顶不过水,其作用是使主流远离堤岸,既防止坡岸冲刷又改变河道流势。治导型丁坝工程的主要作用是迎托水流,消减水势,不使急流靠近河岸,从而护岸护滩、防止或减轻水流对岸滩的冲刷。

A4.jpg

  丁坝修建后,局部地改变了河(海)流的流动形态,而坝体尾部旋涡的产生、分离和衰减会使水流呈现很强的三维紊动特性,相应流动结构变得十分复杂。探讨丁坝附近的流动结构不仅具有重要的水力学研究价值,也对丁坝的实际工程应用有现实指导意义,“丁坝水力学”由此应运而生。


(导商城专业通导维修,无线电检验,新造船集成,海图业务,通导代管,驾通培训。www.shippingmal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