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千里之行,积于跬步
万里之船,成于罗盘
当代诗人流沙河诗曰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与天相吻的弧线
可望不可即
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节选自《理想之歌》
让我们来说说航海罗盘在船舶航行中的演变历史。
航 海 罗 盘
航海罗盘的发展历史源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这是众所周知的,战国时的《韩非子》中提到用磁石制成的司南。
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东汉思想家王充在其所著《论衡》中也有关于司南的记载。司南由一把"勺子"和一个"地盘"两部分组成。司南勺由整块磁石制成。它的磁南极那一头琢成长柄,圆圆的底部是它的重心,琢得非常光滑。
▲ ‖ 司南
地盘是个铜质的方盘,中央有个光滑的圆槽,四周刻着格线和表示24个方位的文字。由于司南的底部和地盘的圆槽都很光滑,司南放进了地盘就能灵活地转动,在它静止下来的时候,磁石的指极性使长柄总是指向南方。遗憾的是在制作中,天然磁石因打击受热容易失磁,磁性较弱,司南不能广泛流传。所幸到了宋朝,有人发现了人造磁铁。钢铁在磁石上磨过,就带有磁性,这种磁性比较稳固不容易丢失,从而使司南的应用变得广泛起来。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著者),在制作和应用指南针的科学实践中发现了磁偏角的存在。他精辟地指出,这是因为地球上的磁极不是正正好好在南北两极的缘故。指南针及磁偏角理论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人类第一次得到了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自由。从此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缩短了航程,加速了航运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北宋海船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罗盘进行海上导航的船舶。罗盘用于航海之后,不论天气阴晴,航向都可辨认。朱彧(yù)在1119年所撰之《萍洲可谈》首记此事。书中言及:"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朱彧之父朱服在1101年至1103年任广州知州,朱彧所记为随父在广州时的见闻,故汉族劳动人民使用航海罗盘的时间不会迟于1103年。不久在徐竞所撰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明确记载了船队驶入大洋后使用航海罗盘导向的情形:"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罗盘的首次航行记录。
就世界范围来说,航海罗盘在航海上的应用,推动了哥伦布(约1451-1506)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仑(约1480-1521)的环球航行。这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随着科技的发展,航海罗盘和灯塔作用一样渐渐弱化,但是它对中国乃至世界航海所作出的贡献,犹如北斗七星一样璀璨无法抹灭。
(导商城专业通导维修,无线电检验,新造船集成,海图业务,通导代管,驾通培训。www.shippingmal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