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1~1995.12)
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中远加快了远洋运输现代化建没的进程。“尊重科学,依靠技术进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船岸现代化技术水平,组织和依靠广大科技人员,走科技兴企之路”是中沅的工作方针。
(一)使用计算机管理
1.引进计算机
1979年5月,交通部批准中远总公司建立远洋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中远总公司成立了计算机工作领导小组,在天津、上海、广州公司设专业小组,各公司科技办负责筹建工作。经过多家考察比较,中远总公司于1980年7月27日,与日本三菱商社签订了购置日本富士通M一140F型电子计算机系统设备一套的合同。
1982年,这套电子计算机安装于上远公司。计算机的两部智能终端2740F,一部安装在北京总公司,一部安装在上海外代公司。利用租用的3条电话专线,作为北京与天津、上海、广州远洋公司之间数据传输的通信手段。此外,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5个公司均有电传设备,昼夜不间断地与世界各贸易中心、租船市场、主要港口代理以及航行船舶保持联系,为计算机系统搜集信息创造了条件。
1985~1986年,中远总公司及天远、青远、大远公司分别引进富士通M一140F计算机各l套。广远公司在此之前引进了性能更为先进、价格较为便宜的美国IBM 4361—05中型计算机系统。
1987年后,计算机的应用更加广泛。中远总公司原有的计算机设备存在机型不统一、系统功能不足以及设备规模偏小等问题,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还不能全面满足各业务部门对于信息处理的需要。为此,,总公司确定用5-7年时间,配合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一套具有中远特色的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互联成网的远洋运输管理信息系统。1988年,中远总公司投资近80万美元,全系统投资约2500万美元,更新和添置设备,使中远计算机主流机型转为IBM系列机。至1991年,中远已拥有大批微机和中小型计算机222台,其中富士通M一140F机型5台,IBM 4361机2台,IBM 9370机4台,IBM AS/400机6台,IBM S/38机5台,以及PC个人计算机200多台。
2. 开发应用软件
早在70年代初,中远总公司航运处与交通部水运科研所合作,利用水运所购置并安装在中远总公司的两部国产DJ-130型和C型小型计算机,从1973年底到1979年共同开发了“货名字典”、“世界港口里程表”、“船舶动态管理”、“船舶技术参数存储与选调”、“运费计算”、“船舶国外港口代理人查询”、“船舶营运指标统计分析”、“运量统计’’等应用程序。但由于当时计算机硬件设备容量小,功能不全不配套,数据输入手段落后等,使编出的应用程序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但为中远后来引进计算机设备,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程序等工作积累了经验,同时也为计算机的应用培养和准备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
经过几年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摸索、同国外船公司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合作,以及通过厂家培训等方式,总公司推动了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的建设。至1982年中远安装富士通M-140F~gN HU,已有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12人(软、硬件专业各半),经专业培训的高中毕业生8人,经计算机知识培训的业务人员36人,为开展计算机应用奠定了基础。
1981年3月,上远公司利用从日本进N的NECSl00—801 l小型电子计算机,与上海海运学院协作,完成集装箱跟踪管理应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54个子系统程序的开发制作,同年10月移交航运部门投入应用。通过该系统的使用,航运部门可随时了解和查询分散在世界各地港口和各远洋船上的集装箱类型、数量及动态,对当时分布在世界各地港口的670只集装箱科学地实施跟踪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改变了过去费时费力的手工管理方法,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集装箱周转加快,堆存费用明显减少。1982年7月,集装箱跟踪管理应用系统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同期,广远公司进口1台美国小型机ANTARES_400,试验开发了若干应用系统。其中“会计总分类账系统’’应用良好,受到用户欢迎,于1982年2月获交通部科技成果奖。
中远总公司在1980年签订购买计算机合同后,即着手组织开发应用软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引进技术的方法,选派上远、天远、青远、大远以及总公司的12名计算机人员,于1981年分批前往日本学习,培养自己的开发队伍。同时聘请日本邮船、富士通和三菱事务软件公司的航运专家和计算机系统设计专家,汇集上海指导“航运调度系统”和“财会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于1984年5月完成。该系统先后在总公司、青远、天远、大远等远洋运输公司移植应用。
与此同时,各远洋公司加快应用软件开发,大力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相继开发了多种应用项目。1984~1986年,广远公司使用IBM计算机以“航运调度管理系统”为开发中心,完成“航运调度管理”、“集装箱跟踪管理”、“计划与统计分析”三大应用软件的开发;1987~1990年又开发出“航运经营管理系统的运费、使费”、“人事工资与调配管理”、“船员调配管理”、“物资管理”、“财会管理’’的应用软件;用于机务管理的“船舶技术资料”、“轮机技术管理”、“船舶修理费用”、“.船舶机损事故统计”等应用软件。80年代后期,中远主要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采取内外结合方法,开发出比较大型的应用软件有:船舶动态管理、财务会计管理、船员人事管理、国外代理备用金管理、运输统计、港口使费和运费统计分析、航次估算及船舶技术参数资料杏询等,其中广远公司“航运管理信息系统首期工程”获1989年交通部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上远公司“航运调度管理系统’’获1985年上海市授予的优秀软件二等奖;“远洋运输企业会计系统,,获1989年交通部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总公司“国外代理备用金管理系统”获北京地区优秀软件二等奖。
为进一步加强船舶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从90年代起,中远总公司加大了硬件设备的投人及应用软件开发。首先逐步统一机型,强化联机功能,有计划地开发了一系列中远通用的航运调度信息系统、财会管理系统、船技管理信息系统、箱管系统及外轮代理公司通用的电传自动处理系统等,并开始向数据通信和网络化建设方向发展。
3.扩展计算机应用范围
计算机起初只作为计算工具,以后才逐渐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辅助管理、实验数据处理等多种领域。中远多种应用软件的开发成功,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各公司有关业务数据处理的要求,在80年代已广泛应用于船岸企业管理的生产、安全、技术、人事、财务、统计、市场调研等各个方面。如应用“航运调度管理系统”,对船舶航运调度全面实施管理,尤其是在船舶防台风抗台风应用中,可随时显示台风的动态和参数,克服了人工管理准确性低、速度慢且易漏报的弊端,及时提供距台风中心查询半径的船舶信息,有效地帮助调度、安监部门指导船舶防台、抗台和避台作业。当H,I-,LS_洋运输港id使费一般占运输成本的40%,其中包括预付的N~'I-代理备用金。以往这部分资金时常出现预付过多,或较长时间积压,造成一定损失。在开发应用“N~'I-代理备用金管理系统”后,加速了外汇流动资金的周转,减少了银行资金信贷和利息支出,提高了国外代理资金的利用率,起到了降低运输成本的作用。1987年1月,广远公司在全国率先运用计算机指挥船舶运输生产。应用“集装箱跟踪管理系统”仅1年的时间,失控箱数就由1 987年前占全部箱位的2。4%减少至0.89%,加快了集装箱盘存速度,仅此一项就相当于挽回价值50万美元的财产。应用“租费审核系统”在几个月内就追回多收租金达40万美元。上远公司应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后,人工成本核算由先前的每年核算一次可做到按月、按航次核算成本,及时汇总盈亏情况,提供控制成本的有效信息。在使用计算机操作的当年,就发现租用集装箱费用支出太大,第2年退租9880只箱,平均每月减少支出2万美元。总公司除使用微机与国外数据通信外,还将国内各远洋公司、香港远洋公司及总公司IBM系列机,通过X。25分组交接网,实现了相互之间数据查询和交换数据文件的信息共享功能。
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中远提供了现代化管理和信息传递手段,对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加强船舶安全生产、减轻事务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采用先进的船岸通导技术
1.船岸通信导航的发展
船岸无线电通信是通过设在江、海岸的电台和航行中的船舶电台相联系。70年代初,中远船舶开始配备当时较先进的由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组成的全频率合成单边带收、发报机,这种设备具有频率稳定度高、占用频带窄、发射效率高等优点。1978年,中远广州分公司船队已全面普及全频率合成单边带收、发报机。此时,天津、广州、上海海岸电台正式开通高频单边带无线电话业务,广州分公司与广州岸台在“明华”、“建华”轮试验单边带无线电话业务,经反复试验,通过有线转接,接通了船台经广州岸台与北京问的通信线路。1979年,广州、天津、上海三个海岸电台正式开放此项业务,全时开通话路四条,可通达波罗的海、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和巴拿马运河西端等海域。为了及时中转远洋船舶电报,还同时开通了三个岸台相互间的远洋船舶辅助电路。
1985年,上海、广州和天津海岸电台又开放了16条远洋船舶电报线路,通信距离可达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以及波罗的海和地中海海区。为了弥补海岸电台的不足,1978~1985年问,中远总公司同国家海洋局协商,又租用了几条高频电路,沟通了北京总公司直接同船舶的通信联系。此后还开通了天津、青岛、大连三个地区远洋公司和上海、广州、青岛、天津、大连、湛江六个地区外代公司的甚高频无线电话业务。为部分船舶装备船岸无线电报通信的先进设备——窄带直接印字报(电传报),较好地满足了港口、船,『手ELI问的通信联系。上海、广州、青岛和天津等远洋运输公司还投入使用程控电话机,改善了自动电话的传输质量。
海事卫星通信是船岸全球通信的最新手段,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79年12月,广远公司在“明华”轮安装了一台卫星通信终端机。
因当时卫星通信需通过外国地面站中转,使用不便、费用较高,且卫星通信设备价格昂贵,所以中远只在少数重点船舶上安装卫星通信设备。
1987年后,中远船岸通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经申请,中远总公司获得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批准,建立了L波段海岸地面站通信系统和业务,组成了中远船岸问卫星通信交换网络。该系统有效地提供了陆地公司机关与船舶之间进行全球、全时、全天候的卫通电传、电话和传真方式的通信,为进一步开拓和利用卫星通信的更多功能,建立船岸间数据自动交换系统奠定了基础。
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GMDSS)”,是海上遇险安全通信的重大变革,该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和手段,以确保全球范围内海上航行的安全。为使中远船队适应GMDSS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发展的形势,根据GMDSS于1992年2月1日在全世界实施的要求,中远总公司自1 986年开始引进GMDSS系统,进行有关人员技术培训和考证、设备改造、配备等工作的准备,并改装和新建通信系统。在原有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上,逐渐加强和配备了大量的卫星通信船站、数字选呼设备、窄带直接印字电报终端、气象传真机、航行警告资料接收机、搜救雷达应答器、卫星应急无线电示位标等设备。1990年中远有5艘船舶装备了全套GMDSS设备,50余艘船舶装备了部分GMDSS设备。1991年已在船舶安装GMDSS设备649台,卫星通信仪器1094台。进入90年代,中远船岸通信大部分已运用卫星通信方式,电传、传真、电话、电传电报,可通达世界1 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及城市。1 99 1年3月,在“全国工业企业十年科技进步成就展览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利用卫星通信设备分别与正在海上航行的青远公司“泰康海’’轮和上远公司“辽河”轮通话。
畅通的海上通信有力地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和船岸问的调度指挥。1980年9月2日,广远公司的“嘉陵江”、“阳春”、“牡丹江”、“开平”四艘轮船在两伊战争中受到炮火突然袭击,党困于交战区霍拉姆沙赫尔港、巴士拉港和阿拉伯河,船员们临危不惧,奋力抢险护船。当时,四艘船与国内通信中断,人船危急。广远公司通信导航处日夜值班,指挥在阿拉伯河口待命的“桂阳”轮,协助中转通信,及时转发来自受困船舶及公司的电报,工作人员连续值班15个昼夜,收发电报240份,准确迅速地完成了中转电报任务。船、岸电台的密切配合,为这次抢险护船和船员安全撤离提供了可靠的通信保障。
2.建立通导设备维修队伍
随着远洋船舶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采用,中远在建立船岸通导网络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和建立起一支通信导航设备维修、安装的技术队伍。
70年代末,中远总公司远洋船舶报务人员达120人,拥有各类通信导航设备560余台和大批陆地管理和维修人员。仅上远公司通信站的人数就超过了1974年中远公司船舶报务人员的总和,基本结束了依靠国外和其他外单位修理、安装通导设备的局面。
1979年12月,中远总公司应美国美乐华公司要求,为该公司的通信导航设备做维修代理,成立了中远海上电子设备工程公司,并在中远广州、上海、天津公司内设立维修代理站。各公司的通信导航修理所,依靠自己的人员、技术和设备,在保证国轮通导设备正常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外轮修理代理业务。1980年开展代修业务的第一年,就修理外轮150艘次,收益人民币29。4万元、外汇人民币8万余元。
随着各公司通信导航维修业务~gA,Q,一些公司的通信导航修理所逐渐发展成为公司。1979年成立的上远通信导航修理所,于1984年扩建成立“中远上海海上电子设备工程公司”,是直属上远公司的全民所有制企业。3年后,该公司发展到有职工75人,其中雷达、罗经、电信等专业技术人员占76%,可以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卫星通信、避碰雷达、各种系列罗经、自动舵、多普勒计程仪等修理和安装业务,以及录像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修理,故障修复率达99%。1987年公司利润比上年增长了20.07%。为了及时、准确地给中远船队提供通导设备备件,承接各公司及用户委托的各项服务性工作,1987年12月,中远总公司在广州成立“中远总公司通导设备备件中心”,由广远公司代管,业务归口中远总公司通导处。备件中心负责统一订购、供应和调剂各公司所需fig@_导备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远的通导设备维修安装业务与国外多家专业公司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协作关系。先后与日本的日本无线电公司(JRc)、东京计器公司,美国的美乐华公司、雷松公司,联邦德国的安修斯、迪北公司,签订了维修协议,既为国家、企业增加了外汇收入,又极大地提高了中远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