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导助手
通导基础知识
发展时期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通信导航工作
发展时期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通信导航工作
通导基础知识 / GMDSS在中国发展与应用
37阅读2021-11-23

  (1972.9~1978.12)

  70年代,中远加强了对通信导航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并实施通导设备的更新,在采用新技术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1.加强通信工作的组织领导

  1973年4月,中远总公司召开第一次通信工作座谈会,就加强通信工作的领导及对船舶电台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并于同年9月下发了《远洋船舶电台设置标准》。此后,中远各公司纷纷建立健全通信管理机构,充实通信管理人员,并加强了对船舶电台的管理。1974年中远总公司进一步加强船舶电台的管理,明确了通信设备的管理责任及分工。同年8月颁发了《远洋船舶电台工作实施细则》,从而使中远船舶电台的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1978年9月,中远总公司又对加强通信的管理基础工作提出了要求:分期分批举办报务员培训班,制定实习报务员转正标准和无线电值机员通用证书标准,并确定考核的标准;积极配合海岸电台开通单边带高频无线电话,并制定试通办法;解决船员航行国外的通信问题,开放中远船舶船员私人电报业务;设立地中海、加勒比海中远船舶转报业务,满足了中远船舶与国内通信的需要。

  此外,为适应中远船队发展的需要,提高通信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中远总公司举办了各 种形式的培训班。1975年,中远总公司除委托北京交通大学举办单边带技术短训班外,还委 托北京大学举办了报务员英语训练班、委托上海海运局“七·二一”工人大学举办机务维修和 船用电话总机学习班等。

  2.通信导航设备的更新

  1973年1月,重组后的中远总公司机关迁入北京市东长安街6号办公后,因通信线路紧张,不能满足远洋船舶和外轮的调度、指挥需要,1974年1月,中远总公司投资铺设了通信电缆,开通了总公司至铁道部通信中心的线路。1975年,又开通了国际电传线路。随后中远广州、上海分公司和中波公司相继开通用户电传。

  至此,中远的电传电报已可通达世界上几百个港口和城市。在交通部通信导航局和津、沪、穗海岸电台的配合下,开通了船岸电台的单边带无线电话业务。1977年6月根据国际电信联盟的规定,中远全面实施了新呼叫程序,无线电通信实行定点呼叫。同年12月,根据全国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和交通部通信导航局的规定,中远远洋船舶电台换发了执照,调整了呼号。

  为了改变中远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机型杂乱、技术落后的状况,中远总公司成立了远洋通信小组,明确了船舶通信导航设备更新要逐步实现型号统一、机型系列化、通用化的发展方向,并对加强通信导航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定下发了《远洋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管理规定》。与此同时,中远还进行了远洋船舶加装卫星导航定位仪试点的准备工作。1977年12月,委托上海海运学院举办了两期卫星导航设备技术人员培训班,并在同年引进了美国制造的“MX 1112”卫星导航仪,安装在广州分公司“松林”轮上,进行定点定位、航行定位、恒向线导航、大圆航法导航、风流压测定、计程仪校正、无线电测向仪方位测定、航程积累、大地水准面高度测定、自测试等功能试验。通过实践证明,该卫星导航仪,具有全球性、全天候、定位精度高、操作简便、直观、性能可靠等优点,能在各种环境下迅速提供可靠的导航数据信息,对缩短航程、节省燃料、加快船舶周转、保证航行安全等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3.实现远洋船舶的全球通信

  在莫尔斯通信时代,船舶主要通过中、短波设备进行信息的传输。由于中、短波的特点,决定了当时的通信无法实现全天候、全球通信。理论上讲,利用短波通信可以实现全球通信,实际上,短波通信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天气、通信的时间等,航行在大洋上的船舶直接与国内通信非常困难。为此,中远制定的《远洋船舶电台工作实施细则》中专门规定了几个转报台,通过转报,可以间接地实现全球通信。规定的转报台为:美洲通过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台(San Francisc0/KPH),欧洲通过法国的圣利斯(ST.LYS/FFL、FFS、FFT)电台转发,可实现全球通信。

  如果船舶短波电台在海上出现故障,不能与国内直接联系,可采用船一船一岸的方式进行电报转发。中远规定,中远所属的船舶电台可以在500kHz上呼叫BOLA,所有的中远电台在听到船舶呼Ⅱ【{BOLA后,都应当积极给予回答,然后把呼叫船舶的信息收下来,通过本船的电台把呼叫船的信息发送到国内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

  上述的方法虽然可实现全球通信,但是这是在当时通信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因为电报的转发需要复杂的手续,并且时延也非常大,所以真正实现海上全球通信,是在GMDss实现之后。